首页 > 重要新闻发布资料 > 重大会议活动新闻发布 正文

2018年8月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首场新闻发布会

稿件来源: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 2018-08-02

自治区成立60周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主持词

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

自治区60大庆在即,按照60大庆新闻宣传工作总体安排,从今天开始,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和自治区60大庆筹委会办公室,将会同相关部门,围绕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生态建设、文化建设、民族团结、党的建设等重点工作,举办6场系列新闻发布会,全面展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区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精神风貌,大力宣传宁夏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振奋精神、实干兴宁、推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天,我们举办首场新闻发布会,主题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特地邀请到自治区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秀梅同志,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郝留虎同志和自治区经信委副主任张宏年同志出席新闻发布会并介绍相关情况。

首先,请自治区统计局徐秀梅局长介绍我区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

感谢徐局长。

下面,请自治区发改委郝留虎副主任介绍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

感谢郝主任。

请自治区经信委张宏年副主任介绍我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

感谢张主任。

刚才,徐秀梅局长、郝留虎副主任、张宏年副主任,从宏观上分别介绍了我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和特色亮点。下面,请记者朋友们就感兴趣的问题,向三位新闻发言人自由提问。

提问前,请介绍所在媒体及本人姓名,向哪位发言人提问(根据记者举手情况随机确定提问人)。

………………………………………………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这场新闻发布会就进行到这里。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在会后进行交流。再次感谢大家。


扩大精准有效投资 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发改委

2018年8月2日

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把扩大精准有效投资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实施了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对带动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升级、改善发展条件、增进民生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历程

回顾6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历程,可划分成4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治区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1958-1978年)。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建设处于探索阶段,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基本建设领域,一批三线建设时期从沿海搬迁企业奠定了自治区工业发展的基础,20年间累积完成投资41亿元,1978年投资突破4亿元。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至西部大开发以前(1979-1999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投资成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中的主动力,投资领域从主要集中在基本建设逐步向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领域拓展。民营企业、股份公司、外商等非公有制投资主体从无到有,规模迅速扩大。20年间累计完成投资795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0年的19倍。

第三阶段:西部大开发以后至党的十八大以前(2000-2012年)。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自治区抢抓国家重大政策机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国家政策、资金和项目的强力支持下,全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极大改善。12年间累计完成投资10075亿元,是1979-1999年的12.6倍。

第四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年-2017年)。自治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注重补短板、调结构、提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6889亿元,占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总额的61%,特别是去年以来,突出抓好新旧动能转换,致力于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压缩化工、冶金、煤炭等传统高耗能行业投资,着力扩大电子设备、通用设备、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投资,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二、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从1958年的9300万元提高到1978年的4.3亿元,到1998 年过百亿、2009年过千亿、2014年过三千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类投资领域逐步向社会资本开放,投资领域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投资建设市场化、投资管理科学化的格局,2017年完成投资3813亿元,是1958年的4108倍,1978年的893倍。

(二)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开放前20年,投资主要以农业和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为主,其中一产投资占比约为22%,二产投资占约为65%。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第三产业投资不断加速,占比逐年提高,近五年来累计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2%,比“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分别提高11个和3个百分点。

(三)民间投资日趋活跃。自治区先后出台《促进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意见》等35份文件,引导支持民间投资快速发展。2017年,全区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5.8%,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活力日益增强,已稳居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半壁江山。

(四)资金来源趋于多元。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融资渠道的拓展,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逐步下降,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成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三条主渠道”。2017年,国家预算资金、银行贷款、企业自筹和其他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分别为8.5%、21.1%、52.4%和17.5%。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投资自主增长能力日趋增强。

三、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经过60年的发展,宁夏固定资产投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效益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兄弟省区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立足发展实际,发挥特色优势,集中财力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为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重大产业项目规模及装备水平再上新台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十八大以来五年间,全区累计完成产业类投资730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3%。宁东基地是国家确定的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煤电基地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自2003年开始建设以来,累计完成投资4740亿元,形成了煤炭、电力、现代煤化工等产业集群,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10亿元,煤炭产能9770万吨,火电装机1310万千瓦,煤化工产能达到1750万吨。投资550亿、已建成投产的年产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是全球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工程。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全区风电装机996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771万千瓦,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占电力装机比重达到40%,新能源占比在全国名列前茅。建成世界首条±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和宁东—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年外送电力1200万千瓦,有力促进了我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施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高端智能控制阀等9个重点项目,共享集团智能铸造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发展条件显著改善。交通领域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452亿元,银川至西安高铁、中卫至兰州高铁加快建设,预计分别于2020年和2022年建成通车,其中吴忠至中卫段2019年具备通车条件。包头至银川高铁银川至惠农段计划8月底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建成通车,届时将形成以银川为中心,实现银川至兰州、西安、北京等重点城市2-5小时到达,整体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完成河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飞机等级提升到4E,2017年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825万人次,增长26.4%。银川国际航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年底投运,将结束宁夏没有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历史,实现客流高效换乘、无缝衔接。建成了“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网,全区公路总里程达3.46万公里,公路网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609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建成跨黄河公路大桥17座,将黄河东、西两岸的所有地级市、县城直接连通,是黄河上架桥密度最大的省区;水利领域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32亿元,建成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黄河宁夏段防洪、中南部脱贫攻坚7座水源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特别是投资40亿元的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全线通水,113万山区群众喝上了干净水。信息产业领域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34亿元,全区光缆线路长度达到近20万公里。全区互联网出口带宽总计达到2940G,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415万个,城市宽带接入端口339万个,农村宽带接入端口76万个,银川、吴忠、固原、中卫被列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三)重大社会民生项目提标加密,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从2007年起,连续12年实施民生计划,70%以上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先后组织实施了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累计搬迁移民116万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致力于推进教育均等化发展,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26所;实施薄弱学校改造、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普通高中改造等一批教育项目,建成西部较大的职业教育园区,五个地级市均有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不断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新改扩建区、市、县医疗机构1316个,全科医师培训基地3个,五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坚持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普惠化、均等化、身边化,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全国领先。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减免税收、土地优惠等方式,着力推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截止2017年底,全区森林面积达到1091万亩,退耕还林50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至14%。在全区建设市民休闲森林公园25个,自然保护区14个;推进清水河、苦水河等69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每年减少输入黄河泥沙6700万吨。加强贺兰山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10亿元,169处整治点全面完成整治修复。加强工业污染治理,狠抓造纸、钢铁、氮肥、印染、制药、制革等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全区主要工业园区全部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完成了2362个村庄综合整治,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

四、新闻发布会问题及答复

(一)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民间投资发展,采取了很多措施,民间投资比重持续提高,发展势头良好,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详细情况。

为有效破解我区在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自治区政府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结合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于2018年5月出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宁政办发〔2018〕55号),制定了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破解民间工业投资项目融资难题、稳步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项目储备、做好对民间投资的服务、促进民间投资工作的保联措施等6个方面30条措施。

一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除国家规定必须核准的33类项目外,一律实施备案制。开展报建审批事项清理,已由65项精减为34项。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区、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投用,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的愿望得以实现。建成自治区政府服务平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网上办、不见面”服务事项已达到全面政务服务事项的80%。开展了投资项目“区域评”和“多评合一”改革试点,计划2018年底前在全区推广。

二是支持民间投资创新发展。2018年底前将全面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在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小企业等领域设立母基金或直投基金,对相关领域的民间投资给予扶持。

三是推动民间融资多元化。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开展直接融资。对符合支持标准的民间投资工业项目给予贴息支持。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对民间投资贷款提供风险补偿。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确定的经济领域的重点改革。请介绍一下我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战略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精神,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发展短板,综合施策,周密部署,统筹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去产能方面:截止2017年底,全区关闭24处煤矿,涉及产能593万吨。严格开展“地条钢”专项清理整顿行动,拆除6家“地条钢”,涉及产能45.7万吨。对部分煤电项目建设进度进行调整,将272万千瓦调整到“十四五”期间建设,将936万千瓦原计划2017年投产煤电项目调整到2018—2020年投产。

去库存方面:进一步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截止上半年,全区商品房待售面积已降至960万平米以下,是近4年来最低水平。

去杠杆方面:大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在全国率先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隐形债务风险的实施意见》。积极争取发行置换债券36.9亿元,缓解了地方还本付息压力,我区政府债务高风险市县从6个减少为4个,风险总体可控。截止今年5月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69.0%,比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

降成本方面:制定并实施自治区“降成本30条”,采取放开电力直接交易、减免道路通行费、低成本化园区改造、贷款贴息等措施,截止2017年末,累计降低实体经济成本85亿元。今年上半年,预计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38亿元。

补短板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扩大公共服务等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对特色优势产业关键环节进行精准扶持。2017年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7%,比2016年同期提高了1.2个百分点。

>>><<<